歌頌官員勤政愛民的歌謠
在兩漢的民謠中,有許多歌頌官員勤政愛民的歌謠?!笆捄螢榉?,講若畫一。曹參代之,守而勿失。載其清靜,民以寧壹?!边@是西漢初年歌頌蕭何、曹參兩位丞相先后為政,無為而治,人民不受干擾,生活安定。漢成帝時,馮野王、馮立兄弟二人先后為上郡太守,都清廉公正,民謠唱道:“大馮君,小馮君,兄弟繼踵相因循,聰明賢知惠吏民。政如魯衛德化鈞,周公、康叔猶二君?!?/p>
東漢時期流傳下來的這類民謠更多。光武帝時期,漁陽太守張堪注重發展農業生產,開墾農田八千頃,使人民安居樂業,生活富足。百姓歌頌他:“桑無附枝,麥穗兩歧。張君為政,樂不可支?!边@就是“麥穗兩歧”、“樂不可支”這兩個成語的由來。這時期還有一位被光武帝稱為“強項令”的董宣,為官公正廉明。他在擔任洛陽令時,執法不避權貴,敢于打擊惡霸豪強,京師人稱“臥虎”。在董宣的治理下,惡霸不敢再欺壓百姓,城中沒有擊鼓鳴冤的,所以民謠歌唱道:“枹(擊鼓用的槌)鼓不鳴董少平?!?“廉叔度,來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無襦(短衣)今五绔(褲)?!边@首民謠是東漢前期成都人民為感激其太守廉范而作。當時成都街巷狹窄,為避免火災延綿,過去的地方官竟嚴禁百姓晚上點燈,干擾了百姓晝耕夜織的生活,但也未能杜絕火災的發生。廉范擔任蜀郡太守后,廢除了禁令,只是讓百姓家家準備大缸蓄水防火,滿足了人民夜間織作的要求,促進了當地紡織業的發展。漢靈帝時期,蒲亭長仇覽發展農業生產,勸農桑,倡教化,嚴設科罰,以明法紀。在他的治理下,亭內出現大治局面。鄉人對他感恩戴德,歌頌他:“父母何在在我庭,化我鸤鸮哺所生?!绷硗?,還有稱贊清官劉陶的民謠:“邑然不樂,思我劉君;何時復來?安此下民?!庇懈璩嚎ぬ蒯醯模骸拔矣需准?,岑君伐之。我有蟊賊,岑君遏之。狗吠不驚,足下生氂。含哺鼓腹,焉知兇災。我喜我生,獨丁斯時。美矣岑君,於戲休茲?!睎|漢末年,社會矛盾激化,社會動蕩不寧,人民對官員歌頌的內容也有了變化?!百Z父來晚,使我先反。今見清平,吏不敢飯?!备桧灥氖墙恢捍淌焚Z琮安撫造反民眾,穩定當地的秩序。冀州牧皇甫嵩曾請求朝廷以冀州一年的田租來贍養因戰亂而流離失所的饑民,人民因此而唱道:“天下大亂兮市為墟,母不保子兮妻失夫,賴得皇甫兮復安居?!?/p>
贊美官員清正廉潔的民謠
兩漢民謠還熱情贊美官員清正廉潔的道德品質?!皷|家有樹,王陽婦去;東家棗完,去婦復還?!蓖跫肿雨?,他年輕時住在長安,東鄰有棵大棗樹,樹枝越過院墻垂到王吉家的院子里。王吉的妻子貪圖小便宜,偷偷摘了棗給王吉吃。王吉知道了,一怒而休妻。東鄰聽見了,要砍掉棗樹。后來在鄰居們的勸解下,東鄰留下棗樹,王吉迎回妻子。這首歌謠贊揚的是王吉在貧困時仍保持清廉情操。東漢后期,曾任萊蕪長的范冉因黨錮之禍而遭到宦官黨羽的迫害,顛沛流離,生活十分清苦,有時甚至無米下鍋。但是他仍保持了高潔的品質,深受時人的敬重,人們作歌謠道:“甑中生塵范史云(范冉字),釜中生魚范萊蕪?!标道锓e了灰塵,鍋里生了蠹魚,形容他窮困斷炊已久,歌頌了他清廉自守的高尚情操。
清正廉潔的品質是官員廉政為官的道德基礎,民謠對此的歌頌,反映了社會輿論激勵社會道德風尚、提高官員道德素質的要求。兩漢民謠對廉政清官勤政愛民及高尚道德的歌頌,在一定程度上對官員的價值取向和行為選擇產生了積極影響,對清官廉吏的行為起到了激勵和勸導的作用。
抨擊政治腐敗的民謠
兩漢民謠里也充滿批判精神,有大量的民謠表達了對殘暴酷虐時政的抨擊和對貪官污吏的鞭撻。這類民謠大概可以分為三類:
——抨擊政治黑暗腐敗。如東漢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把持政權,政治更加腐敗。外戚的黨羽,宦官的爪牙,控制了從中央到地方的政權機構,造成了極為嚴重的選舉不實的情況。這就不能不引起社會輿論的抨擊。時諺說:“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痹偃缌鱾饔诨?、靈之際的民謠唱道:“城上烏,尾畢逋,公為吏,子為徒,一徒死,百乘車。車班班,入河間,河間姹女工數錢,以錢為室金為堂,石上慊慊舂黃粱,梁下有懸鼓,我欲擊之丞卿怒?!边@首民謠諷刺桓帝、靈帝及靈帝母董太后貪婪無比,專事聚斂,賣官鬻爵;百姓被迫父子相繼服役,相死于道。忠臣義士,欲擊鼓諫阻,反被丞卿怒斥。
——痛斥貪官污吏的擅權胡為。漢武帝時期灌夫一族在家鄉潁川橫行不法,百姓咒罵他“潁水清,灌氏寧;潁水濁,灌氏族”。東漢桓帝依靠宦官力量鏟除外戚梁氏,參與其事的宦官單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五人均被封侯,宦官操縱了政權,氣焰遮天。單超早死,其他4人奢侈淫佚,橫行霸道,無惡不作,百姓作短歌道:“左回天,具獨坐;徐臥虎,唐兩墮?!币馑际亲髳∮谢靥熘?,具瑗有獨尊之勢,徐璜有猛虎之強,唐衡為所欲為。這首民謠形象地描繪了宦官勢力的強大。
——諷刺昏庸無能、尸位素餐的官員。周福因為在桓帝作蠡吾侯時當過他的老師,桓帝登上帝位后即提拔周福為尚書。他的同鄉作民謠:“天下規矩房伯武(房植,周福同鄉,為河南尹,名聲很大),因師獲印周仲進(周福字)?!?/p>
在中國古代,一般而言,社會廉政文化的發展程度與政治清明的程度成反比。也就是說,在社會政治清明、政局穩定、人民安居樂業的歷史條件下,由于人民對統治者的滿意度比較高,整個社會的廉政訴求就不那么突出。相反,政治越黑暗,統治者越腐敗,社會反腐倡廉的呼聲就越高,社會廉政文化發展的程度也就越高。漢代廉政民謠反映了當時人民對廉潔社會的渴望,間接反映了兩漢政治的積弊和黑暗。當人民的廉政呼聲匯集成鋪天蓋地的吶喊時,漢王朝也就走到它的盡頭了。